“现在机器人太火了!”广东省东莞市机器人产业协会会长蒋仕龙说。
最近两年,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在东莞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东莞已经聚集了不少于270家与机器人相关的企业,这一数据较两年前已翻倍。
除了沿海省份,内陆地区也掀起机器人产业热潮——重庆市公布发展目标,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沈阳抚顺新城宣布要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年产值500亿元;天津公布到2015年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
“当前中国确实有一点‘机器人热’,许多地方都看好机器人发展的前景,将其作为发展重点。”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副司长蔡荣华说。
冷观“机器人热” 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
在世界移动大会上,机器人通过5G遥控技术实现快速画像。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已建或拟建的机器人相关产业园已经超过35个,产业园规划面积超过3万亩。相关专家提醒,发展机器人产业不能是跑马圈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技术攻关上,抢占产业链高端,避免无序扩张带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
1、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
近两年,重庆市机器人产业规划的三个功能区已现雏形——两江新区、江津区和璧山区分别打造工业机器人和配套功能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及特种机器人功能区。除了这三大机器人产业园,永川、大足、渝北、合川和巴南等多个区县也不甘落后,纷纷在谋划发展机器人产业。
“近两三年来,抢占市场的不但有新出现的专业机器人公司,也有凑热闹的‘杂牌军’。”
冷观“机器人热” 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
重庆元谱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政说。这些“杂牌军”中,部分是汽摩、机械制造企业,它们在经营主业的同时,“顺便”尝试一下机器人系统集成业务。还有的是家庭作坊式的小公司。
相关专家指出,对于机器人企业而言,哪里招商条件最优惠,它们就乐意到哪里。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产业规划布局就可能被打乱。比如原来规划为服务机器人功能区的产业园却引进大量工业机器人的企业。规划布局需要超越地方利益,要有更高层面的规划设计,把提高机器人产业的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除了重庆,洛阳、广州、常州、沈阳等多个城市,都开始将机器人产业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去年全国约有400家机器人公司,如今,截至今年一季度,机器人公司的数量已超过700家。
机器人产业争夺的背后,是巨大的“蛋糕”。
随着中国制造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以每年14.5%的复合增长率上涨,机器人产业面临巨大需求;中国正在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快速过渡,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技术成为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冷观“机器人热” 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
“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内容,但不能盲目求规模,更不能以此为名跑马圈地。”北京大学战略研究中心新生经济研究所所长郭夏说。地方政府应该吸取前些年因各地纷纷上马风能、太阳能、光伏产业最终造成产能严重过剩的教训,避免机器人产业重蹈覆辙。
相关专家表示,虽然各地对机器人发展热度空前,但机器人不是地拿得多、园区面积大就有核心竞争力。判断一个地方是否适合发展相关产业,一要看是否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科研资源、产业资源、人才基础;二要看是否具有市场辐射能力,通过引进技术,建设基地,形成上下游产业集聚;三要看是否具有非常明显的材料基础,有材料优势就有成本优势。
2、不能只挣组装辛苦钱
在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厂区组装大厅,一台多关节码垛机器人动作敏捷。该公司总经理王显林说,伺服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现在国内企业还基本依赖进口。现在进口零件占到机器人成本的5成以上,我们希望能在核心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
由于关键技术瓶颈直接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发展,国内大部分企业是在做集成应用,宝佳只是其中之一。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统计,早在2011年,中国机器人的新安装量已经超过2万台,超过美国和德国,仅次于日本。而去年,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机器人销售市场。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外机器人企业占据中国近90%的市场份额,其中发那科、ABB、安川、库卡四大家族占据约65%的市场份额。
从类型分析,国外机器人大量应用于汽车制造,占比近50%;电子产品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分别占14%和10%。而国内机器人主要应用于搬运、装配、加工、铸造、打磨与喷涂。“我们新建的工厂,三条冲压
线,高速的都是外资的机器人公司提供的,低速的才是国产设备。”东风日产广州风神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阳玉龙说。
冷观“机器人热” 避免新一轮产能过剩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国产机器人在国内机器人市场的份额只有13%。
“为什么人家能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因为他们掌握了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精密减速器、高性能控制器以及伺服电机等等。在这个方面,我们确实存在短板,必须要把它攻下来。”蔡荣华说。
机器人上游是核心零部件,主要是减速机和控制系统,这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中游是机器人本体,就是机器人的“身体”,下游是系统集成商。国内95%的企业都集中在下游环节上。机器人上游利润价值最高,仅减速机一项就占机器人成本的35%左右,电机、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一般一台机器人本体上一般有6个减速机,1到3轴用的是进口的减速机,4到6轴可以用中国自主研发的减速机。但技术不成熟,无法批量生产。”广州数控副总工程师何英武说。
大而不强,是机器人产业的现状,也是中国制造突围的关键。
观察日、韩等国的机器人强国战略,韩国重视教育、娱乐等服务类型机器人,主导着这类型机器人的标准;美国主导着高端机器人,如勘探、防爆等功能机器人;日本的工业机器人非常出色,且比ABB价格便宜;瑞典的ABB代表欧洲的技术,工艺非常精湛,拥有最完整最好的产业链。
在郭夏看来,因核心技术的缺失,国内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都要靠国外进口,这样也增加了国内机器人的生产成本,削弱了价格竞争力。目前我国精密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系统以及高性能驱动器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而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
3、防止欲速而不达
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场胰腺肿瘤切除手术正在进行。与以往不同的是,手术台前见不到主刀医生,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拥有4只机械臂的机器人。
机器人成为新“主刀”,这只是机器人应用的一角。在医疗、教育等领域,中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智能机器人是‘工业4.0’的重要内容。”在郭夏看来,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发展,家庭类等服务机器人市场将会越来越大。
但要真正吃到这块“蛋糕”,中国还要苦练内功。
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研究计划(AMP),制定美国国家机器人计划,以“建立美国在新一代机器人方面的领先地位”;2015年初,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将机器人技术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和重大项目;2014年欧洲委员会与180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成立致力于机器人研究与创新的项目“欧盟SPARC”,机器人革命正在世界掀起新浪潮。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智能制造”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而机器人、3D打印、智能工厂则是其重要支撑和依托。
近日,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透露,《机器人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已经完成初稿,正处于修改完善阶段,有望在年底前发布。《规划》提出了今后五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自主品牌机器人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建立完善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等。
工业机器人被喻为制造业皇冠顶端明珠,其发展或将改变全球制造业分布格局。“地方和企业对该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得到保护引导。同时,也要防止欲速而不达。”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宏忠看来,关键要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实现突破。有些企业想用机器人但觉得代价很高,这方面应该用金融政策等加以扶持,比如通过租赁的方式鼓励先用。
针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下一步发展,蔡荣华表示,发改委将从四个方面给予支持:一是帮助机器人产业扩大市场消费;二是创新中央资金使用方式,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支持该产业发展;三是从贷款、上市、发债等方面着手,加大金融领域对新兴领域的支持;四是扩大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水平人才。
蔡荣华透露,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信部等部门共同推动的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已于年初启动,该中心总部设在上海,并在广州、沈阳、重庆设三个分中心,基本覆盖中国机器人主要生产区域和使用区域。